受访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徐春军
本报记者 李珍玉
熟悉中医的人都知道“春季宜养肝”,其实,养肝是四季都要兼顾的健康功课。“夏季湿气较重,尤其对于一些肝病患者,更要注重调养肝脏。”全国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徐春军教授对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颇有研究,擅长临床常见肝病的中医治疗。本期,《生命时报》特别邀请徐春军教授分享他的治肝、养肝经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高中时,我数理化好,本来想学理工科。可家里有个亲戚报考了中医学院,我就跟着‘搭伴儿’学了医。”谈及自己的从医路,徐春军笑着说,“这是偶然的机缘”。读大学时,徐春军对《金匮要略》特别感兴趣。这本古籍论述了很多杂病,比如黄疸、胸痹、水肿、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运化,停留或渗注于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等,徐春军有事没事就拿来读一读。“那时得肝病的人很多,身边也有人因黄疸治不好去世的,所以我就想去临床当医生。恰巧,当时北京市中医研究所肝病专家关幼波教授正在招学生,而且需要考《金匮要略》,我很自信就去了。”果然,徐春军以最高分考入关老门下,从此开启了中医治肝病生涯。
过去提起肝病,人们往往会想到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一度超过1个亿,占总人口的1/10,被称为“乙肝大国”。近几十年,随着母婴阻断技术及乙肝疫苗接种普及等因素,我国人群乙肝携带率不断降低,尤其是儿童。2020年,我国正式宣布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但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肝病的新疾病谱出现了。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酒精肝、脂肪肝等非传染性肝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患病人数远超感染性肝病患者。过度酗酒、暴饮暴食、作息混乱、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习惯,正慢慢“啃噬”着肝脏健康。
酒精肝。酒精肝是指因长期过量饮酒而引起的肝脏损害。“从中医角度看,引起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点。”徐春军说,第一,酒为湿热毒邪,酒精摄入过多,湿热蕴积体内就会发为“酒伤”。酒精所造成的肝损伤有阈值效应(打破原有均衡引起的改变),达到一定饮酒量或饮酒年限,就会大大增加肝损害的风险。第二,个体化差异。有些患者对酒精代谢能力较差,即常说的“酒量小”,少量饮酒也可能罹患“酒伤”。“酒毒为病之始,痰瘀为病之形,正虚为病之根本。”治疗酒精肝,徐春军主张活血祛瘀、化气行水,同时兼顾扶正之法。“当然,酒精性肝病的治疗首先要祛除病因,也就是要严格戒酒。”
脂肪肝。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换句话说,就是肝内堆积了太多脂肪,影响了肝脏的正常功能。在徐春军看来,脂肪肝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医没有“脂肪肝”一词,但根据其病理表现,可归属于“肝癖”范畴,“肝癖”以肝气失疏、脾失健运、痰浊瘀积于肝、瘀血内结为主要病机,以胁胀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相较酒精肝,脂肪肝病因复杂,主要与饮食结构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比如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久坐少动、情志不畅等,导致湿热内生或湿聚成痰,阻滞经络,使气郁不行,血瘀阻络,水湿停留,从而发生一系列相应证候。脂肪肝的治疗需结合肝脏疾病的具体特征有所侧重,比如有些患者前期多“内湿”,舌苔表现为“白苔”,随着病情进展,湿热加重,舌苔变得厚腻,会出现“黄苔”。临床治疗的总原则是疏肝健脾、行气化痰、活血化瘀。
从事中医治疗肝病近四十载,徐春军在养肝方面颇有体会。他表示,四季皆宜养肝。春天在五行中属木,肝也是“木性”,因此春天木气生发,最宜养肝。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新陈代谢的旺盛时期,肝病患者可利用这个季节疏肝。秋天可从养阴调胃肠入手养肝。冬天宜收藏,可从补肾入手养肝。眼下夏日炎炎,徐春军教授给读者分享了几点夏季养肝的具体方法。
解郁祛湿。肝病发展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很多是因为正气不足,外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大量饮酒,引起体内湿热互结、气机不畅、阻滞经络。夏天万物繁茂,人的心情更容易“开朗”,可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或锻炼,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有助疏解肝郁、化解痰湿。
健脾荣肝。中医理论认为,脾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运湿之枢纽。对于酒精肝或脂肪肝患者而言,核心问题都是气血运行动力不足。调理脾胃可促进身体代谢水湿的能力,使气血充足且运行顺畅。建议夏季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辛辣油腻之品,清淡饮食,有利于肝病的治疗和恢复。
祛暑化湿。夏季要早睡早起,清晨宜做健身活动,吐故纳新、活动气血。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运动过度,切忌大汗淋漓。夏季气温高,可常喝酸梅汤、绿豆汤祛暑热、除湿邪。长夏气候偏湿,可适当多吃白术、山药、白扁豆、薏米等食物健运脾气,也可在煲汤煲粥时适当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药物健脾化湿。▲
关键词: